今年時尚圈異起鞋履新秀THEY NEW YORK,以極簡俐落的風格在紐約曼哈頓的多元風格中崛起。創辦人Jack與妹妹Angela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,家族在台中經營製鞋與貿易,曾經於中國設立工廠,與日本鞋業互動密切,擁有豐富的製鞋知識。
THEY NEW YOR的鞋子堅持使用上等頭層牛皮製作,在靠近腳踝易磨腳處增加軟墊,長時間穿著也能保有舒適特質;身為設計迷的Jack本身是現代建築崇拜者,鞋履中融入了各種現代風格元素,導入平面設計的概念,飽含點、線、面,線性與非線性的詮釋,在取捨間拿捏分寸,最後再透過清淺的濾鏡,去除多餘的顏色,整體呈現清爽迷人的外型,大放極簡洗練的日式風格。
相較於台灣許多傳產二代回台接班,將工廠產業升級(工業4.0、互聯網應用),Jack和Angela選擇自行創業,與台灣傳統工廠合作,將以往的知識轉換,創造產業垂直連接,強調獨立的商業模式。
雖然人在紐約,基於對台灣製鞋工廠的了解,兄妹倆決定跨國面對工廠,不假以他人,掌握全盤細節。因THEY NEW YORK的鞋子製程比傳統鞋款複雜,為了讓幾何圖形從鞋身完美地延伸至鞋底,鞋底圖案非噴漆而是將底部分色塊開模射出最後再拼接,手工製作的比例多,因此製鞋師扮演關鍵的角色。
經過親友的介紹,他們最終與一家二代接班的製鞋工廠合作,因年紀相仿,與工廠與製鞋師溝通時,大都能夠理解他們的堅持所在。「初期師傅對於我們的設計也有一些疑慮,認為工序太繁雜,若減少手作過程,不僅縮減製作時間也能節省成本,但我們認為做品牌的堅持不能妥協。」Jack說。第一雙鞋經過跨國來回打樣多次後才完成,雖然耗時又耗本,但成品讓經驗老道的製鞋職人為之驚嘆,連在鞋業長達30年的爸爸都給予好評。
「師傅們的手工藝高超,國外買家甚至不敢相信台灣出產的鞋子,與義大利精品比起來竟毫不遜色。」
談到年輕人創業與工廠溝通的眉角,他們認為中生代與年輕人的思考切入點不同,必須精準拿捏溝通技巧、換位思考,職人們通常有相當的經驗,很多時候並不是不願意嘗試,而是不夠理解設計師們要的是什麼罷了。
成立初期THEY NEW YORK僅在自家官網的商城銷售,這不僅可省下店面的成本,在草創期也可透過網站的數據分析,了解商品的消費族群,進而佈局未來的方向。今年兄妹倆今年正積極地參加時尚週,擴展知名度外,也大量收集國外買家反饋。而創業至今,THEY NEW YORK已成功美國進軍百貨,海外的部分則選擇選物店,除了可以試試市場水溫,也希望保有品牌個性。未來,在台灣則會由DYCTEAM選物店首度販售。
傳產轉型口號喊了數十年,綜觀來看,二代接班創立工廠副品牌的案例很多,雖然能夠直接獲取資源,但深植在消費者的形象如影隨形,若主打高價產品在行銷上總難擺脫工廠的印象。THEY NEW YORK因在紐約創業,選擇自創品牌,獨立運作的商業模式,既可以維持質感高度,品牌從既有傳產窠臼中脫離,成功地打造獨有的品牌印象。
TIPS/
1. 獨立創業,與傳產保持合作關係
雖然家中本身為傳產事業,但若成為家族事業的副牌,消費者不免有對品牌的既定印象。用其豐富的知識,打造全新的品牌,與傳產形成垂直串連的合作關係。
2. 換位思考,不要害怕與工廠溝通
有溝通才有橋樑,有橋樑才能走向對岸。在與工廠溝通時,傾聽理解、換位思考,在討論中得到解決辦法,職人們通常有相當的經驗,很多時候並不是不願意嘗試,而是不夠理解設計師們要的是什麼罷了。
3. 不盲從潮流 走出自己的風格
品牌要有自己的風格與態度,不管潮流如何變化,價值與信仰仍舊要堅持。
4. 去中間化,精準掌握數據與客群
設計師直接面對工廠與買家,架設網站直接銷售,初期從網路數據中分析數據,掌握客群後,再從線上走到線下。
Jack(左)和Angela(右)為兄妹,家族經營製鞋貿易,大學赴美後,在紐約創辦鞋履品牌THEY NEW YORK,以極簡俐落的風格在紐約曼哈頓的多元風格中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