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女孩的童年玩具不是芭比娃娃,卻是鐵金剛、鐵皮玩具車、腳踏車等硬派玩具。 而小時候也總是對物件充滿好奇,不管總是會被母親念上幾句,卻總是無法壓抑她拆開時鐘研究的渴望,看完裡面結構再組裝回去,就算失敗或零件損壞,依然無損她的興致。
大學時期的她唸產品設計,當時系上有「金工」、「陶藝」兩門選修課程,主要透過實作讓學生了解材質與材料特性。當時兩間教室就在隔壁;而如同歷史故事中那些有天份的孩子,求學時期總得有少數幾位「慧眼識英雄」的長輩給予鼓勵與空間,在老師允許不影響上課並按時繳交作品前提下,讓她能依著自己的怪僻,於同學上金工課時她在陶藝教室做陶,而大家在上陶藝課時她可以待在金工教室。還有一路上默默支持他的父親,例如小學美術課要完成紙質橋樑結構的作業,也是在父親陪伴下完成的人生第一件父女倆共同作品。
喜歡動手做與擅長手工製作的天性,就像上輩子曾經擅長做過的事情一般,無形中從設計走上工藝師之路;而不言而喻的手感,在從小摸索到大不斷地「練習」當中,早已悄然刻劃出自成一格、作品動人洗鍊的當代年輕工藝職人面貌。
選擇「金屬」,可能是在我小時候,父親從事「黑手」工作,因此家裡總有些不知名的金屬加工物件與一只紅色鐵皮的工具箱。記得童年時與那只紅色鐵皮工具箱,和父親一起度過許多拆解與組裝的時間。一路走來,父親一直默默的支持著,或許他也知道動手做東西的樂趣,又或者他在我身上看到自己,因此在背後支持著我,走上「金工」創作這條路。
另外,我也很喜歡每種金屬的個性,製作過程就像是待人或戀愛般,順應它的不同個性而 發展。以常用金屬來說,銀、錫、銅、鋁、鐵每種金屬硬度、延展性、可塑性、 熔點、呈色、光澤等都不同,處理技法雖有所差異,但創作出的物件各具其特色。金屬在表面上看起來是硬的、冷的,但透過退火、鍛敲、染色等技法加工後,金屬物件所呈現的感覺可能是柔軟、溫暖,不同於它的既定印象,我喜歡這樣的衝突感。
工藝製程總是枯燥無趣,以「研磨」這項基本技法為例,就是透過雙手與手工具,利用銼 刀、砂紙將金屬表面從粗糙磨至光滑,砂紙號數從 400 號、600 號、800 號、1000 號、1200 號等循序漸進進行,中間跳過其中一個號數,都可能導致拋光時不亮或出現細紋影響光澤感。
如果一個人無法耐著性子專注做相同且反覆的事,那可能對那件事其實不是那麼感興趣的。工藝技法的養成,需要大量時間不斷反覆練習。因此要有「愛」才行,只是喜歡是無法承受那麼長時間的磨練。而金工的銼修、鍛敲、研磨等技法,除了動手更需用極大的專注力與耐心,對我來說,創作一件作品的過程,就像是與自己的對話與修行。
過去創作時使用的材料為銀、錫、銅、鋁、鐵等,並沒有特別選定「錫」作為主要材料。而在2013 年,向鹿港錫藝大師李漢卿學習傳統製錫工藝技法,並了解到傳統錫工藝在台灣的興起與衰落,目前傳統錫器製作僅「祭祀用品」還在接單生產,而傳統的錫質家飾品已經無 人在製作。
因此我近期常以錫為主要媒材,決定將傳統錫工藝結合現代生活器物,作為「 JIAJ」的主要設計創作元素之一。藉當代設計風格的外型與富文化意象的生活器物,如「獨白」 茶道具,以「台灣茶」為設計發想,但簡約的風格又與傳統台灣茶道具截然不同。簡潔線條搭配低調造型與錫器樸實的光澤,像似水墨畫中的灰階與留白,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。
另一件作品「窗花」擺件,利用雷射切割將外型取下,手工鍛敲成型,並使用陽極處理將其上色,將傳統的窗花經再設計、轉化成可當盤子、擺飾,甚至成為花器,希望將傳統文化經新型態被保留,而進一步創造出屬於當代美感的新意象。工業製程的輔助不僅讓產品前置期縮短、進而小量生產,並保留手工的創作痕跡,科技技術與媒材造就工藝樣貌的創新。
這時代下的金工已不再侷限於過去傳統形式、做法或材質,我認為器物是可讓人們自行定義使用方式,不受功能性限制,物件造型加入新技術或觀點,進而產生新使用型態,從此中獲得更多的創意與樂趣,吸引新一代消費者,並同時透過體驗課程與展覽進行推廣。
目前創作主要分為「作品」與「商品」兩種面向,「商品」又分為「規格品」與「禮品」。 「作品」為純手工製作,主要傳達創作理念、媒材與技術的使用或造型表現等,每次製作 可能只生產幾件,甚至只有一件,製作時間較長。前期主要為材料與技法的實驗、造型的雕 塑為主,實用性不一定在考慮範圍,以感性手法做創作。如作品「璞_錫茶倉」是某天朋友送我他家修剪的櫻花木,因此決定將它與錫結合做出茶倉,過程中完全沒有構思作品樣貌,僅透過鍛敲過程的型態變化而成,同時以最小的加工保留櫻花木的質感。
「規格品」以保有手感且同中求異的規格化產品為主,因應需求可少量製作,同時針對產品功能性、使用者做外型設計,以符合好看、好用且有特色的商品。上述這類創作通常會跳過草圖階段,直接製作簡易模型做等比的視覺與手感測試,模型材料通常是紙、 PU 或金屬片,反覆修正造型後,再打樣定義尺寸。
而「禮品」以工業加工塑形為主、手工修飾為輔,以售價範圍內進行開發的消費性紀念商品,考慮材料價格與製程技術成本、時間等,故以電腦輔助製造為前置作業,結合手工製作批量生產。目前工作室所有產品開發過程,都已記錄並成標準制作流程,以利未來再製作與傳承。
近年全球「工藝產業」因應消費需求出現M型的產業型態,主要分為兩個面向:「科技結合手工」與「純手工」。許多大型工藝品製造商早已跳脫純手作的定義,許多工 藝產品多是先透過工業製程與加工技術,製作大量物件,再加入手工技術。結合手工主要為創造差異化與獨特性為產品加值。但也有許多精品或工藝品店堅持「純手工」 做法,不以價格作為消費考量,購買的是其工藝精神與態度。
科技的躍進便利了我們的生活,走入數位時代,我認為新一代創作者,需要學習並了解數 位科技與媒材,才能掌握數位科技的優勢。學習數位軟體操作,進而在創作時因應產品需求 與創作理念,選擇讓數位作法介入多少,利用數位做法的精確、快速、縮短製程且造型自由 的特性,結合傳統工藝精神與技法的美感,保留創作過程中的手感,接合數位技術與媒材造就工藝樣貌的創新。
臺灣新生代工藝家。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。透過金屬物件探討工藝與數位做法 新時代創作的可能性。同時,對臺灣傳統工藝抱有熱情與傳承責任,於2013 年與其他四位金工藝術家成立「分享器」金工創作團體,以錫為主要創作媒材,舉辦展覽與演講。並於2015成立「JIAJ 生活物件」,展售臺灣新生代工藝家作品,並透過教學體驗課程,推廣當代金工工藝。